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5%……今年以来,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显现。
消费,一头连着企业生产,一头牵着民生改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有哪些亮点?全年消费走势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数据诠释火热的消费现象
10月31日交定金,11月1日刷爆款、8日抢红包、11日付尾款……这几天,湖南郴州的“90后”曾柳悄悄地在手机里标注好了“双11日历”。
今年的“双11”预热更早——10月21日,天猫“双11”预售10分钟内,7个美妆品牌成交额就超过1亿元;华为、小米等官方旗舰店的销售业绩在半小时内超过去年预售首日全天。
从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消费数据中,也能看出消费的火爆: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消费升级特征明显。前三季度,居民人均食品烟酒类支出4310元,在总支出中占27.9%,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而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766元,同比增长13.5%,增速位列各类支出之首。
商品消费迭代提速。限额以上单位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1.6%、11.1%。
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增速超过10%,“跑赢”消费大势。
“我国居民消费正从物质生活领域向精神文化层面延伸,升级特征明显。”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系统分析研究室主任娄峰说。
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73237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两倍多。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院长李鸣涛分析,在各类购物节加强网络消费黏性的同时,农村电商、跨境电商也不断拓展消费人群和消费热点,以网红短视频、社区团购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呈爆发式增长。
供给创新层出不穷——
据银联统计,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夜间餐饮消费金额同比增长55.5%、娱乐类消费增长超过80%,“夜经济”闪闪发光。
连锁店主打“会员牌”,人气爆棚;老字号借力网红搞“快闪”,活力十足;家居收纳师、膳食营养师备受青睐,商机多多……多维度挖掘需求、多场景嵌入消费、全天候提供服务的供给创新,创造出可观的消费增量。
城乡区域更加平衡——
前三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增幅高于城镇1个百分点;多个中西部省份前8月消费增速超过1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3个百分点。
“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战略,不断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实施电商下沉等措施,日益丰富农村居民消费方式,让农村居民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力量。”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认为。
“主引擎”动力强劲,不必担忧增速放缓
到2017年,我国消费已连续1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8年放缓至9%,今年前三季度又放缓至8.2%。这是否意味着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源后劲不足?该如何看待消费增速有所放缓?
从经济形势看,这一增速反映了当前宏观经济承压运行的客观现实。
“8.2%的消费增速是经济下行压力下的正常反应,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和消费能有如此平稳的表现已是来之不易、难能可贵。”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
从消费规律看,这一增速是我国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超过38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李鸣涛认为,如此体量庞大的消费市场,其增速逐步趋缓是必然的。“这是被发达经济体反复验证的客观规律。未来我们不必纠结于消费增速,而应关注如何通过优化消费结构来做大‘新消费’,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从统计指标看,这一增速尚未全面体现居民消费的增长情况。
“目前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统计实物商品的零售额。”李鸣涛说,前三季度,服务消费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比重为50.6%,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居民服务消费增长非常快,这是消费结构优化的表现,也成为消费增量的‘重头’。但由于统计口径因素,这些服务消费‘增量’没有被充分反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上。”
从细分数据看,部分“拖后腿”因素有望逐渐改善。
前三季度消费增速有所放缓,重要原因是汽车及石油类消费下降。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7%,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同比回落12.7个百分点。如果扣除这两类商品,消费增速仍高达9.1%。
“汽车消费有所下降,与限购、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等因素有关。随着汽车消费下调,石油类商品消费也随之下调。”赵萍表示,当前正通过放松汽车限购、鼓励淘汰老旧汽车、改善用车环境等,推动汽车消费,随着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和汽车消费政策的调整,相关消费会逐渐回暖。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认为,从中长期看,在科技创新、环保约束、消费理念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未来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非石油类商品消费很可能保持平稳增长,能对冲石油类商品消费总体走低的影响。
“总体说,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的作用依然强劲,对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不必过于担忧。”赵萍表示。
有信心有条件保持稳定增长
展望未来,受访专家表示,我国宏观经济基础稳固,相关领域改革提速,我们有信心有条件保持消费稳定增长。
收入持续增长、民生保障日益完善,让居民“能消费”。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快于人均gdp增速;个税改革效应仍在不断显现……“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支付能力不断提升,这是我国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坚实基础。”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商品服务提质增效,让居民“愿消费”。
电信提速降费动真格,5g网络布局加快。1—8月全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96.5%,对网络消费拉动效应将源源释放。
类似的有利因素还有很多。
政策供给加力,满足服务消费——十部门联合发文鼓励社会办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发展措施;卫健委加快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这些政策“大礼包”,送到了消费者的心坎上。
产业升级提速,推动商品消费——“中国智造”、国货“爆款”层出不穷,到店里、网上逛一逛,智能新潮的物件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加大改革力度,催生更多消费——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扩大金融、电信、养老、医疗等领域对外开放,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徐洪才认为,这些举措为供给侧激发活力、增添动力,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
净化消费环境,让居民“敢消费”。
狠抓问题——集中整顿预付卡乱象,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在全国全面启用,对金融消费51类顽症下猛药……实施精准监管,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落到实处。
巩固基础——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相关管理部门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提高营商环境稳定、透明、公平和可预期程度,建设消费者友好型的营商环境。
一系列消费政策“组合拳”效果可期。赵萍预测,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达到8%左右,消费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消费市场潜力大、韧性强、活力足、成长性好,消费一定能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娄峰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