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近一段时间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这样一个现象:之前冷清了多时的商场、购物中心,人气已经渐渐回来了。
一到周末,网红餐饮店又开始成为消费者们纷纷“打卡”的集结地;每当新片上映,电影院就会迎来一波波的观影者;就连之前总让人感觉有些距离感的奢侈品专卖店,现在也出现门前大排长龙的人流。
见微知著,我们从微观层面感受到的消费市场回暖,就能从宏观层面也反映出消费市场再次重回正轨。
就在9月15日当天,国家统计局披露了一项重要数据——今年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571亿元,同比增长0.5%。
0.5%——这一增速看起来并不高,但在遭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它的意义实际上非同凡响,在连续7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滑之后,这是进入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单月增速“转正”的情况。
消费数据转为正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更加稳固。多年来,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火车头”。2019年的数据就显示,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gdp的贡献率接近六成。
正因为如此,只有消费表现好了,才能说国民经济运行得到真正的改善;只有消费指标重回增长区间,才能更有底气地判断经济复苏到了一个稳固的阶段。
消费数据的“转正”,也显示出我国经济在复苏进程中保持了稳定而健康的结构。
今年3月以来,反映我国生产端表现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财务数据等指标连连“飘红”。与此同时,反映需求端表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还一直没有出现同比正增长,这让不少人担心:我国经济虽然已开始复苏,但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生产端和需求端不匹配、不平衡的现象。
最新的数据显示,反映需求端状况的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今年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开始“加速”,不仅增速迎头追上,并逐渐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显示经济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日趋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近期出现的化妆品、首饰、高档服装等可选消费走强,不少城市奢侈品店甚至出现“抢购潮”的情况,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疫情因素无法出境“买买买”的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上述现象。
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短期的特殊情况能够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特别是高端消费市场的活跃,但要把这一势头延续下去,还必须依靠我们“练好内功”,真正让消费者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商品和服务。
在这方面,目前不少地方正在稳步推进的“首店经济”战略、扩大免税商店布局战略,以及已产生明显成效的海南离岛免税新政,都是有益的尝试。
也唯有在消费不断焕发出活力的情况下,才能让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更健康、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