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新生活运动,也是一种“新时尚”。
当前湘潭市垃圾分类工作现状如何?有何难点?垃圾分类到底分什么、怎么分?10月23日,湘潭市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对全面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明确将举全市之力、集各方智慧,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湘潭垃圾分类紧迫性日益凸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也在不断增长。据初步统计,现在湘潭市每天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达800余吨,而承担城区生活垃圾填埋任务的双马垃圾场现已运行17年,明年6月即将封场。面对这种现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的处置,可以分离有害垃圾,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变废为宝,最大程度减少对水体、大气、土壤的二次污染风险,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和环保的共赢发展。
“垃圾分类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倡导全社会养成良好习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消耗,改善人居环境,是惠及全民的一件实事。”当天,动员会上多次这样强调。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提出过建议、提案,为垃圾分类工作建言献策,希望将垃圾分类这项利民惠民的实事做实做好。湘潭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更应有责任有担当,不让该项工作滞后。
湘潭市垃圾分类基础良好、水平不高
据了解,2015年,湘潭市正式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至今,已有45个小区、2.2万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试点。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有良好的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居民习惯养成难、人人参与难、精准发力难等问题依然突出。目前,湘潭市垃圾分类总体水平仍处于试点阶段,许多工作尚未启动。
垃圾分类为何推动难?有关负责人在动员会上分析,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是一件体系繁杂的难事,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单位、企业、居民、物业等各方高度配合、协同合作,任何一方不担当,就无法形成合力。当前,湘潭市群众缺乏垃圾分类常识,不知如何分类,不愿花时间分类;当下垃圾分类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宣传、奖惩等工作力度不够,市民的知晓率、参与度不高等,都是主要原因。
而且在做好垃圾分类前端、中端、末端三个环节上还存在较多难题。如前端分类涉及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投放准确率,操作中涉及督导、守桶、扫码、领签、贴袋等诸多细节;中端涉及专业车辆的购置;末端分类涉及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绿废和粪渣处置等多项工作,破解任何一个环节的难题都并非易事。
打造示范片区,实现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垃圾分类分什么?怎么分?动员大会指出,要围绕“源头减量”“分类运输”“末端处理”要求,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根据《湘潭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湘潭市2023年至2025年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将基本实现全覆盖。
根据实施方案,生活垃圾分类以“可回收、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为基本类型,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农贸市场垃圾、大件垃圾等单独分类、独立处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公共机构,以及车站码头、广场、公园、城市干道、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区域)产生的垃圾,以“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为分类基本类型。
打造5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是2020年的工作目标重点之一,这要求示范片区内所有住宅小区要以“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为基本类型,引导居民分类投放。特别提醒的是,滤出水分后的厨余垃圾要采用专用容器盛放,减少塑料袋使用;有害垃圾由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等负责管理,并委托专业单位定时集中收运;可回收物交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处置。
“垃圾分类关键在人,难点也在人。”根据方案,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要求认真开展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党建 志愿者”作用,强化入户指导、桶边督导、激励引导,促进居民养成生活垃圾精准分类习惯。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倡议广大市民,从我做起,当好垃圾分类的宣传员、参与者、监督员,积极行动起来,全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记者 丁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