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0年5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从北京市垃圾处理规划建设、垃圾减量、收集、运输、监督等多个层面,对北京市内的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了规范,特别是对于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垃圾分类对于全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巨大,一旦社会各方能够探索出合理的方式方法并形成习惯,将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悉,截至4月19日,距离《条例》正式实施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北京市辖区内各区政府已经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提前部署,依照《条例》内容,针对不同居民区的具体情况下发了生活垃圾分类实施细则。
例如东城区政府于近日印发了《东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和相关实施办法,其中指出,东城区住宅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可分为固定式、流动式两类,也可采取二者的组合模式,同时,针对疫情期间的病毒防护问题,要求对医疗垃圾进行单独处置,延庆区的《延庆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以“5 1”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等等。
虽然各区政府对辖区内的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十分重视,但是《证券日报》记者在对部分住宅小区实地走访时注意到,各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效果却是“良莠不齐”。
在位于通州区核心城区的某中型住宅区内记者注意到,小区内大部分地方的垃圾桶已经按照规定进行了分类设置,分为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两类,同时,在垃圾桶周围安装了护栏,对垃圾投放区进行范围划定,护栏上放置了海报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进行文字及图片描述。
“开展垃圾分类之前,都是随手一扔,近几年随着垃圾分类宣传的日益增多,自己也会主动根据海报中提示的分类方法,对自己投放的垃圾先分类后再进行丢弃。”一位年龄稍长的女士在进行分类丢弃生活垃圾时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道。
据该女士介绍,垃圾分类的海报简单描述了如何对生活垃圾进行区分,比如“其它垃圾”类型的垃圾桶,主要投放受污染与无法再生的纸张、受污染或其他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与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废旧衣物与其他纺织品、破旧陶瓷品等等,“厨余垃圾”分类垃圾桶则主要投放一些容易腐烂的垃圾,如剩菜剩饭、菜梗菜叶、动物骨骼内脏、植物残枝落叶等等。这种分类虽不够细致,但是便于居民理解和操作。
“希望小区能够多设置一些投放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因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可回收垃圾较多,如果可回收垃圾桶已经装满了,只好选择将可回收垃圾随意扔到别的垃圾桶,感觉有些资源浪费。”该女士表示。
对于可回收垃圾的回收价值,国开证券公用事业分析师梁晨认为,在2013年至2018年期间,再生资源回收量及回收总值的年复合增长率较低,分别为5.43%和5.06%。而随着再生资源回收增长缓慢的趋势持续改善,预测后“十三五”时期,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制度将逐步完善,假设回收量和回收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0%和15%,则2020年有望实现回收量3.87亿吨,回收总值达11512亿元。
此外,记者在走访时还注意到,目前该小区内还设置了投放有害垃圾的垃圾桶,以醒目的红色进行标注,从桶身上印有的图标和文字可以看出,其投放的垃圾类型有废电池、废油漆桶、废旧灯管、过期药品等等。
对于该小区的垃圾分类方式,鲁政委表示赞同。
“进行垃圾分类工作,首先应该将垃圾名称进行优化,使居民易懂,比如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等等,这样更容易使居民接受并开展行动。其次,建立统一标准很重要,各地各自为战,垃圾分类投放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工程,如果居民在一个地区养成了固有的垃圾分类方式,在别的城市发现不适用,不仅会增加分类错误的概率,还会对其进行垃圾分类造成困扰。”鲁政委进一步表示,可以对不同规模的小区垃圾进行抽样,分析其中的垃圾构成,从而对居民生活垃圾进行更适用的分类。
在走访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某住宅区时,记者注意到,该住宅区成立时间较长,住户普遍以中老年人为主,小区内对于垃圾分类的工作进展,仍停留在宣传及放置分类垃圾桶阶段,虽然小区内设有垃圾投放点及分类垃圾桶,但是居民在丢弃时,只是随手放入桶内,并未进行分类处理,同时,小区内也尚未设立针对疫情防控的医疗垃圾专用收集点。
一位小区内的店铺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区居委会对于垃圾分类工作一直在进行宣传,但是没见到任何实质性进展。
“此前还有清运垃圾的人员来店里宣传过,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开处理,但更具体的细则等并不了解。”该负责人说。
记者在随后的走访时注意到,小区内仅对生活垃圾是否可回收进行了分类以外,并未设置更加细化的分类垃圾桶,部分居民也表示没有听到有关将医用垃圾单独投放的消息,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居委会在疫情前就已经开展了垃圾分类的相关部署工作,但是执行情况自己并不了解。见习记者 李正 倪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