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e to talk是由达罗捷派学生们发起的青年领袖论坛,旨在通过各行业先锋者的分享,带领学生观世界、看百态品人生,了解不一样的职业挑战和人生选择,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未来世界公民。
达罗捷派是一所小而美的未来学校,以培养未来世界人才为己任。在奔向梦想的路上,因为拥有那么多与我们同行的优秀领袖,才让我们的学生们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从面朝背朝天的农村孩子到成为复旦大学学霸,从上海乡村到纽约大都会,获得纽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从放弃高薪工作到扎根中国农村,成为公益“创客”……汪星宇,一个90后邻家学长,实力“盗梦青春”的热血进击之路。
如此多title的斜杠青年,受邀来到达罗捷派学院,与同是梦想改变世界的青年们一起,分享自己能够做的点点滴滴。在汪星宇的故事里,梦想是最好的指路灯。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面面俱到的数据分析、图文并茂的乡村生活展示,无不启发着达罗捷派的学子们。汪星宇以自身为例,让同在成长路上的达罗捷派学子们不觉孤单,在面对下一次选择的时候多些勇敢,每一件事情只要坚持就会有回响。励志不是“我请你看我吃瓜,我来告诉你瓜有多好吃”,而是我恰好途径了你也迷茫的青春,让我们有了共同的音乐。
02 学生想说
<视野应该是双向的>
我参加了这次论坛,对汪星宇的演讲非常有感触。如此优秀的汪星宇在分享中谈到,每次在国外,当别人问他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在他的脑海中,只有几个发达城市,却对中国更广袤的土地没有半分概念。而这激发了他想要回到农村,了解农村的想法。“于此,我才意识到,视野应该是双向的,不仅要有高楼大厦、纽约巴黎,还应该有乡村田野、乡土中国。”于是,他扎根于中国农村,向更多的孩子们展示属于乡村的故事与其之美。
<我的支教经历/平等态度的支教>
在所有的话题里,他说的一句话我非常感兴趣,且收获颇深。“每一句都在说他们为乡村做了什么,而没有一分钟提到了他们从乡村学到了什么。”因为我本身就非常喜欢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之前也参与过支教活动。这句打通了我之前对于乡村教育的刻板印象,也明白了支教并不仅仅是为了带给那里的人知识,而是给双方都带来支教是一个相互的学习和了解的事情。在中国的支教活动中,有太多的人是抱着城乡不平等的态度,想要为乡村的人们带来知识与科技,却没有想过在乡村,自己其实也有很多可以学习的知识。
<“老乡们其实并不喜欢说被扶贫”>
其实老乡们都不喜欢说被“扶贫”,因为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他们本身的生活很快乐很充实。中国的农业文化是所有的民族文化的根源,是建立起中国的坚固根基。老乡们不需要被“扶贫”,不需要被同情,反而更需要的是理解,是协助。
现在,很多人都并不认可这种乡村教育或是帮助,这可能只是一种自我感动,并不能让他人感动。但是汪星宇先生在坚持着,可能也经历过彷徨,可能也会质疑自己,但是不会放弃,因为他相信总有一天,当更多城市中的人们看到了乡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视野,人们就会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世界方圆”。而我,也会向我的梦想努力着。